今天是:2025/5/20    网站首页   |   二手房首页   |   设为首页   |   加入收藏   |   购房计算器  |   常州房地产门户网站      登陆  |   注册
 
新闻
资讯
楼市快讯 土地信息
独家原创 图片报道
 
新房
中心
新房信息 工程进度
样板房 人物访谈
 
二手
房产
出售信息 出租信息
我要注册 登录发布
 
家居
版块
装修建材 时尚家装
家具图库 促销信息
只有打通收储堵点,才能发挥专项债作用
文章发布于:2025/5/15    信息来源:时代财经
媒体报道,今年以来,地方新增专项债正加速投向房地产。数据显示,今年4月全国地方政府新增发行的1763亿元专项债中,明确主要投向房地产规模为336亿元,环比3月份增加了30%。其中,土储类新增专项债同样快速审批。4月土储类专项债规模达到210亿元,累计发行517亿元。

近年来,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,土地出让收入锐减,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加大。

在此背景下,地方政府专项债收储闲置土地政策的启动,旨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、优化土地市场结构,并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。

媒体披露的数据充分显示,专项债收储存量闲置土地已取得初步进展。

但各方信息也在提醒,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仍面临问题。

一是收购标准不明确,定价机制模糊。

目前,各地在收储闲置土地时缺乏统一的定价标准,部分地方政府倾向于按市场评估价或土地成本价“就低”确定收购价格,导致房企接受度不高。

二是收购主体单一,导致市场化参与不足。

当前土地收储主要依赖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,市场化机构参与度较低。由于城投公司自身债务压力较大,且缺乏专业开发能力,难以高效盘活收储土地。而民营企业因地块债权关系复杂,往往难以符合收储条件,导致市场活力不足。

三是资金平衡难度大,偿债机制待完善。

专项债资金需以土地未来收益作为偿债来源,但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,土地出让收益存在不确定性。部分城市收储土地后,因市场消化能力有限,难以实现资金闭环,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。

为充分发挥专项债收储政策的效能,优化政策设计是当务之急。

首先需要明确收购标准,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。地方政府应根据土地的市场价值、开发潜力以及企业的实际成本,综合考虑确定收购价格。

其次,应简化收储程序,提高行政效率,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,并鼓励多元化的收购主体参与,引入社会资本,拓宽资金来源,加快项目落地。

资金平衡问题则需要通过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来解决。地方政府应合理规划专项债的使用,确保资金的高效利用。同时,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,创新融资工具,如利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,提高资金流动性,增强资金平衡能力。

此外,中央政府可以考虑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,如提供贴息贷款或增加专项债额度,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。

还应加强对专项债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,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。既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,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,防止资金滥用和浪费,也要注意加强对市场动态的监测,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政策,确保专项债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。

加快专项债收储闲置土地,不仅是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,也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、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。

只要打通堵点,把市场活力激发出来,就能充分发挥专项债在土地收储中的作用,为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和新模式构建提供有力支撑。

免责声明:

   本网转载内容注明出处,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
 
 
 
楼市快讯  
星耀空港,聚创未来,嘉宏空港国际星光城招商大
金坛品质项目观摩基地 万科·理想城5期实景示
嘉宏集团 风华如约丨一江风华盛大交付 启幕美
国庆出游指南 | 向海出发,抢滩 “雅居乐清
楼市连发利好政策,美的置业发布三“实”而立诠
一步世界,院藏天地丨城心叠墅,全新升级惊艳亮
产品服务双升级,美的置业沪苏皖“学氛计划2.
惊艳常州,园林巨匠龙湖又放“大招”!
常房推荐  
锦艺旭辉都会江来
万科·国宾道
璞悦缦宸
保利和光晨樾
新闻排行榜  
1   南京84.57亿元成交8宗宅地:仅秦淮区
2   4月LPR报价持稳:1年期LPR报3.1
3   一键拦截“一房多卖”广州全面推行新房“网
4   五一多城楼市火热:北京新房网签量同比翻倍
5   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 多地迅速执行
6   “保本微利” 长沙发布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
7   东莞4月二手住宅成交3138套 同比大涨
8   率先探索“房票”安置?深圳螺岭旧改实探
建议使用IE6.0以上,分辨率1024*768浏览本网站
Copyright @ 2017  版权所有:常州市威臣广告有限公司 
地址:常州市钟楼区大仓路65号5栋308室
电话:0519-88999660 88996690   法律声明
信息产业部备案/许可证编号:苏ICP备11087926号-2    经营性ICP:苏B2-20070176    苏公网安备 32041102000013号